习近平总书记在23年前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阐述了“脱贫”“扶贫”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他强调“扶贫先要扶志”、“弱鸟可望先飞”,那么应当如何“扶志”,如何培植“先飞”、“先富”的意识?这就需要教育。厦大人在响应政策、教育脱贫上一直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Beat365亚洲版官网阳建勋副教授,他在遥远的陕西省咸阳市用三寸讲台挥洒春风化雨的力量,用粉笔的纯白挥扬承载万千学子的涅槃之梦。
教育扶贫,他一直在路上。
毅然援藏 初心未改
阳建勋副教授是中央第九批援藏干部,目前在西藏民族学院支教扶贫。当我问起老师为何毅然决然地选择到离家那么远的地方支教时,老师坚定地回答:“首先,民大为西藏培养人才做出巨大贡献,被称为‘西藏干部的摇篮’,去年暑假民大组织援藏干部人才到达林芝和拉萨等地时,就遇到很多民院的毕业生。其次,厦大对民院的支持与援助历史悠久,至今已经历时18年,作为厦大人,我愿意为西藏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铿锵有力的话语与坚定真挚的回答让我深深感动,选择一所为西藏培养人才有重大贡献的学府开展工作,并接过前人的火炬延续援藏传统,是一件多么质朴又伟大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阳教授作为厦大人在教育扶贫上的行动不正是脱贫攻坚绮丽华章中的一篇吗?
在被问及援藏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时,阳教授回答:“支教扶贫是一个互帮互学的过程,一年来,我对习近平同志‘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有了切实的感受和深刻的领悟。去年暑假我第一次踏上美丽西藏的土地,为祖国的广袤土地与秀丽山川所吸引,看到西藏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更为西藏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所震撼。”祖国的发展速度之快,让阳教授心中饱含热血与干劲。阳教授始终不忘初心与使命,践行思想、不断行动,使托起莘莘学子成才之梦的教育脱贫之路在西藏秀美的风景间更加靓丽。
(许和山书记看望阳建勋副教授)
克服困难 “疫”如既往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背井离乡的援藏教育更是难上加难。阳教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他的支教工作与生活都带来了较大影响。“今年3月8日,我返回民大之后按照规定隔离14天,在隔离期内,没有出门一步,还要在隔离的宿舍给学生上网课。”条件虽苦,但这并没有使阳教授萌生一丝一毫挫败与放弃的念头,在不断坚持与努力调整下,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阳教授乐观地说:“民大法学院侯院长亲自为我购置生活物资,民大组织部领导给予慰问,民大医院也每天打电话询问我的健康状况,在民大领导与同事的悉心关怀和热情帮助下,我顺利度过了隔离期。”教育脱贫是国家、单位、个人共同努力的过程,在各方的帮助下,援藏工作没有被疫情耽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负责任、高效率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在克服重重困难下“疫”如既往地保证工作质量,向学生传递着温暖与爱。
百川入海 教育脱贫
每份助力教育脱贫的力量都如涓涓细流汇入长江黄河,用细小的坚持与行动汇聚成波涛汹涌的澎湃与力量,阳建勋副教授便是其中一份。被问及想对援藏帮助的学生说些什么时,阳教授表示:“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珍惜在民大学习的宝贵机会,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投身西藏建设,为推进西藏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藏思想和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宏观的视野与勇于奉献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行动中,更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彰显。着实,教育脱贫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仅我们这一代要努力,后辈们前仆后继的支持与行动才可以让教育脱贫真正彰显成果,获得源泉活水。阳教授眼界的开阔、对学生成才的诚挚期盼让我们十分敬佩。
作为老师,阳教授是认真负责的;作为一名光荣的援藏工作者,阳教授是乐观奋进的;作为一名投身扶贫教育的厦大人,阳教授是平凡而伟大的。阳教授这样理解中国的教育扶贫:“中国的支教扶贫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带来了人才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资源匮乏,需要国家发挥积极作用,支教扶贫就是国家发挥积极作用的着力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而阳教授本人的行动更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实践,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拓展和探索,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摸索与贡献。
教育的“托举”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道,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支持是一代又一代投身教育扶贫人士的希冀。阳教授的事迹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对教育扶贫事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愿援藏之路上的身影永远坚定,也愿如阳教授一样的青年如点点星火汇入教育扶贫的光辉大道!
(法学院 张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