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引导毕业生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坚守廉洁本色,6月24日下午,法学院举行2024届毕业生党员“毕业一课”,党委书记何丽新教授以“从《民法典》的人本主义谈法律人的初心”为题,为毕业生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洁一课”。此次党课由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吴荻主持。
何丽新从法律人的初心讲起,分享了自己对法律人初心的理解,指出法律人要有情怀、有信仰。接着,她立足于《民法典》颁布四周年的重要节点,充分结合法条与案例,与大家探讨了五大理念性的民法问题。一是《民法典》推进民事立法的体系化,她分析《民法典》将民事单行法予以法典化整合的重要价值。二是《民法典》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她以《民法典》中的遗体捐赠条款和胎儿利益保护条款为例,强调私权保护的法律解释的意义。三是《民法典》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她深入挖掘《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指出《民法典》以人性本身出发,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社会整体与公序良俗纳入考量范畴。四是《民法典》为执法和司法提供基本遵循,她强调在自由裁量权问题上要秉持法律人的初心。五是《民法典》是体现信息时代特色的民事百科全书,她指出《民法典》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信息性是时代性的体现,引导大家思考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可作为遗产被继承等问题。最后,何丽新对毕业生党员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要信仰法律、崇敬法律,做有温情的法律人,让法律变得有温度,为建设良法善治法治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听完何丽新教授的讲授,在场的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于《民法典》的人本主义和法律人的初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4届博士生李艳华谈到,何老师从人本主义出发,以生育权的属性、住宅建设用地产权保护的法律依据、人体捐献的不同情形、胎儿的拟制权利解释、公平原则的适用与个人数据的保护等法律热点为讨论对象,结合具体案例对《民法典》如何进行良法善治进行了深刻探讨。通过何老师的生动讲述,我意识到《民法典》的人本主义色彩非常浓厚,同时也回应了时代需求。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何在个案中寻求正义,如何限定公权力的边界,如何认识公序良俗与法律的关系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024届硕士生黄积杰说到,今天我们聆听了何老师关于《民法典》的深刻讲解,作为毕业生党员“最后一课”,它不仅是法律教育,更是人生指引。何老师通过案例详细解读了《民法典》条文,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性。法律不仅是文字,更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和道德的底线。我将铭记法律精神,坚守法律底线,积极宣传法律知识,让法律成为我们生活的坚实保障,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2024届本科生陈佳琳表示,何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民法典》的人本主义色彩,通过对“良法善治”的思考唤醒法律人的情怀和信仰。《民法典》作为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我们需要时刻遵守的法律规则。新时代下,《民法典》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民法典》坚守的初心,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应当坚守的初心。身为一名法律人,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更应当时刻牢记何老师在“毕业一课”上传达的重要思想,做一名有温情的法律人。
文:张琳
图:杨光耀
审核:吴荻